全国政协委员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:夯实碳市场基础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
2024年03月03日 03:26
来源: 上海证券报
东方财富APP

方便,快捷

手机查看财经快讯

专业,丰富

一手掌握市场脉搏

手机上阅读文章

提示:

微信扫一扫

分享到您的

朋友圈

  3月1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,今年全国两会,他将提交《关于夯实碳市场基础,推动汽车产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提案》。李书福表示,我国出台的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、分工合理、措施有力、衔接有序的碳达峰和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有力推动了经营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、降碳、减排。他提出,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,产业链长、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强,应充分发挥“链长”作用,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,率先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

  “低碳”发展需要政策保驾护航

  李书福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领先,产销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。“我国汽车产品‘低碳’优势明显,除了新能源汽车产销和市占率持续提升,乘用车平均油耗也在持续降低,商用车电动化转型的‘减碳’潜力巨大。”

  李书福提出,我国“低碳”发展仍需要政策保驾护航。一方面,国际“碳壁垒”渐行渐近,欧盟、美国等相继出台“反补贴”“碳关税”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。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累计出口汽车522万辆,同比增长57.4%,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。

  另一方面,现行《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》无法直接与碳排放体系衔接。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新车产销占比均超过30%,积分供需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,行业普遍认为积分办法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弱。此外,积分办法也不能解决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“碳关税”等技术壁垒。

  在李书福看来,碳减排已经进入深水区,推进成本高、难度大。车企考虑减排效果、自身控制力度、成本等因素,已先行推进自身节能降本、减碳的手段,但是上游供应链减排、低碳能源及产品研发,都进入控制能力有限及成本投入高昂的困境。全国碳市场对汽车行业碳减排影响范围及促进作用有限,因经营主体仍以发电行业企业为主。同时,与欧盟碳市场比较,我国碳市场流动性相对有限,价格远低于欧盟。

  建立“碳足迹”体系完善“积分池”管理

  为了推动汽车产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李书福建议,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,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23年11月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》提及,到2025年,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,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,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,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、消费、贸易、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,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、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。

  李书福认为,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品出口国,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势明显,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品的出口优势,应对欧美国家的碳贸易壁垒,汽车产品亟须成为2025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。

  李书福建议,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。加快出台汽车行业新能源转型相关配套机制,促进和推动汽车行业低碳转型。2023年6月发布的新版积分办法提出“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池”的要求,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参与了积分池的建设,且新版积分办法已超前提出“适时研究建立本办法规定的积分制度与其他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”。他认为,应统筹考虑参与“积分池”建设企业的利益,经过科学计算后将正积分合理转换成汽车碳排放积分或碳配额。

  李书福还建议,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,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,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。“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,扩大行业纳入范围,按照成熟一批、纳入一批的原则,尽快将我国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特别是钢铁、铝等重要上游关键工业原材料行业,可以有效促进汽车行业产品原材料阶段的碳减排。”

(文章来源:上海证券报)

文章来源: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:137
原标题:全国政协委员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:夯实碳市场基础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
郑重声明: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举报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

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
使用“扫一扫”

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

扫描二维码关注

东方财富官网微信


扫一扫下载APP

扫一扫下载APP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: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21-61278686 举报邮箱:jubao@eastmoney.com
沪ICP证:沪B2-20070217 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5006054号-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: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:4000300059/952500